“让大学生用英语讲科研”系列讲座1

让大学生插上学术英语的翅膀在国际科技蓝空飞翔

 

蔡基刚

 

5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提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他强调:青年是创新的未来。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何帮助大学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在国际科技上空翱翔已成为我国外语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

今天的本科生和当年的大学生不能同日而语。借助互联网他们能迅速接受的国际前沿学科信息,借助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他们可以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借助一大批杰出的高校科学家他们得以参加课题组的项目,这些条件为他们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如电子科技大学2012级生命科院学生文克春,跟随海归教授,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在本科期间发表11篇SCI论文:如复旦大学本科生彭博在本科生期间写出12篇SCI论文。我们发现最近几年本科生在国际专业SCI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的现象在普通院校也呈火山爆发趋势:济南大学本科生逯学曾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3.4SCI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周口师院生命科学系刘严等4名本科生在影响因子为2.12 SCI期刊Plant Disease上发表论文;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陈杰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28的国际SCI磁学国际专业杂志上;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朱俊安将其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48 SCIOptics Communications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赵文鹏和钱慧明的论文发表在SCIMedical Hypotheses。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大三学生虞乐在国际分子筛协会SCI官方期刊上发表了关于高效抗水型燃油的论文。

当今大学生缺的不是创新思想,他们有想法有天赋,他们缺的是用英语汲取他们学科最前沿的国际信息使得他们的想法更具有国际竞争性,他们缺的是用英语包装他们的科研成果,以便在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

一些学生说,我们是二本的,英语水平不是搞科研的料。这里有一个把自己看成小鸡还是大鹰的问题。把自己当成小鸡,读一些两三百词的英语文章,写一些一百来词的英语短文,满足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永远是鸡,是永远飞不起来的。把自己看成大鹰,用训练大鹰的方法来学习和训练,用英语做科研,用英语读长篇文献,用英语写科研文章,你们迟早会飞起来,在国际科研上空翱翔。奇迹是在逆境中出现的:理想是靠奋斗实现的。对我们老师来说,把学习小鸡训练成科研大鹰就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